中信证券:商用车有望迎3-5年的上行周期 零部件板块一季报后基本面拐点开始到来
建议关注四类投资机会:1)受益新一轮上行景气周期的商用车板块;2)乘用车板块份额确定性高的龙头或边际变化较大的标的;3)处于智能化等增量赛道或全球化成长空间广阔的零部件公司;4)受益于行业格局优化和技术进步赋能的两轮车优质标的。
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:
乘用车&经销商:23Q1量价承压,23Q2价格战、国标切换影响犹在。
23Q1国内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508万辆(同比-6.8%),零售销量405万辆(同比-13.9%),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2022Q4燃油购置税、新能源补贴退坡带来的需求透支,以及价格战等因素影响下消费者观望情绪加剧。
23Q1行业量价承压的情况下,板块内部表现分化,剔除个别单季大额亏损公司后,23Q1板块内11家A+H股上市的乘用车公司总营收同比+4.3%,归母净利润同比-1.7%,营收增长主要来自于比亚迪的逆势上行,剔除比亚迪后,乘用车板块总营收同比-13.4%,归母净利润同比-23.2%。
展望23Q2-Q4量价关系和竞争格局,7月1日的国六b RDE测试标准即将执行,该行认为燃油车将迎来更大的清库存压力,2023年5-6月行业的价格战存在持续升级的可能性,燃油车的降价将继续对电动车渗透率带来短期的压制。该行预计电动车的渗透率在经历2023年5-6月的承压后,下半年总需求有望回升。
商用车:卡车客车同步回暖,出口成为重要增长点。
剔除个别单季大额亏损公司后,23Q1板块内11家A股上市的商用车公司共计实现营收881亿元,同比+20.6%,环比-0.5%;实现归母利润29亿元,同比+111.6%,环比+16.3%。23Q1行业呈现复苏态势,主要系因疫情影响已基本消退、行业下游需求逐步回暖,出口销量同比显著增加;分拆来看,重卡/轻卡/客车行业销量23Q1同比分别为+4.3%/+1.8%/+9.5%。
当前商用车行业拐点已至,在经济逐渐恢复、基建潜在开工、物流恢复、出口高增长等利好因素加持下,行业有望已走出底部,该行判断商用车行业有望迎来3-5年维度的上行周期。此外,商用车行业当前新能源渗透率仍相对较低,在中国“3060”碳中和计划、欧洲2035年停售燃油车等政策因素的影响下,商用车新能源化的速度有望加快,新能源商用车或将迎来较快增长,成为下一个成长赛道。
零部件:板块盈利承压,表现分化,看好智能化、全球化驱动成长。
剔除个别单季大额亏损公司后,23Q1实现营收1554亿元,同比+5.7%;实现归母净利润89亿元,同比-0.6%。零部件板块收入端增速表现好于行业约10pcts;但由于2023年一季度行业景气度较低,利润端受产能利用率、新技术和项目研发投入增加影响,略有承压。
2023Q1,自主品牌份额继续提升,达到52.2%,相比合资品牌更丰富的智能化配置是核心竞争力之一。2023Q1,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、智能底盘等多项配置的渗透率继续提升,该行看好行业景气触底回升之后,智能化赛道重回“消费升级”的发展轨道。
从全球化的角度看,出口方面,2023年3月我国汽车零配件出口金额为79.85亿美元,同比+25.3%,再创历史新高,继续保持景气向上的趋势;海外拓展方面,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开始布局墨西哥,主要系特斯拉和北美市场空间广阔。特斯拉宣布将在墨西哥蒙特雷建立新的超级工厂。根据墨西哥政府官方披露,新工厂占地4200英亩,特斯拉初步规划投资50亿美元、产能约100万辆/年。该行看好自主零部件公司把握特斯拉全球扩张的机会,进一步完善自身全球化的版图。
两轮车:产品升级长逻辑不变,行业旺季到来。
板块内12家A股上市公司23Q1共计实现营收191亿元,同比-0.2%;实现归母净利润13亿元,同比+2.8%。
在长期持续营销投入、渠道升级、产品革新之下,借助新国标带来的管理规范契机,电动两轮车行业已实现快速的格局集中,随着头部企业生意模式从组装厂向品牌商过渡,ASP提升和盈利能力优化将成为主线逻辑。
2022年以来美国电踏车补贴落空消化库存、欧洲低景气度,共同造成行业销量不及预期,其中中国台湾地区2023Q1出口电踏车23.8万辆,同比-6.4%。该行预计负面担忧不会在短期内消解,但长期来看电踏车在舒适性、个性度、科技感等方面远超传统自行车,该行依然认可其长期渗透逻辑。大排量摩托车旺季悄然而至,23Q1,国内250CC以上摩托车销量11万辆,同比+21.3%;其中,2023年3月行业单月销量大排量摩托车销量5万辆,同比+40.9%。
该行认为,随着受众不断扩大和大排量摩托车文化日趋成熟,行业将逐渐从过去单一爆款带动向多车型多点开花转变,市场也将对产品质量更加敏感,拥有更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品控把握能力的头部企业将显著受益。
风险因素:全球及中国的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;海外战争风险的扩散;国际贸易摩擦加剧;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的风险;相关产业政策不达预期的风险;全球流动性风险;缺芯导致整车出货量不及预期的风险;汽车需求放缓的风险;关键原材料大幅涨价的风险;自动驾驶事故导致相关企业估值大幅下降的风险;智能汽车数据隐私管理不足的风险等。